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電信經歷了郵電時代、電路時代、數據時代,來到了互聯網+時代,企業在這40年的成長歷程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涌現出了許許多多平凡的匠心電信人,以一顆“匠”心,透過大腦和雙手不斷地錘煉、磨礪,在實現電信通信中國夢的路上,矢志不渝,翼路奮進。在我的身邊,正有著這樣一位普通員工于龍,身為唯一一位仍在使用電報碼辦公行文的老同志,在行業變遷的浪潮中,仍然以一顆“匠心”,發揮自身優勢,教導著徒弟們,傳承著電信人精神。
初生牛犢學本事
1981年,19歲的于龍,哼唱著帶有時代感的紅歌,雄赳赳氣昂昂的加入郵電局,這一讓他篤定要努力工作奮斗一生的企業。在那個講究師傅傳幫帶的年代,于龍被分配到電報房,跟著一位退伍的老師傅。每天,師傅總會帶著于龍,背著“小八一”發報機、為發報員手動搖馬達,騎著郵電局特有的綠色自行車,如風一般,飛馳在報房和客戶之間,傳遞電報。閑暇之余,師傅教導于龍工作方法、職業操守,講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選定的職業,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到你的工作中去,熱愛自己的工作,毫無怨言,用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睅煾档慕虒г谟邶埖男睦锷钌畹脑?,并悄悄的發芽……
作為年輕的新生力量,于龍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就獲得了公眾電報的培訓機會。在近一年的培訓學習中,他學習了電報業務規程,機上通報用語,公電密語等十幾種課程,一本本厚厚的專業用書,熟練背誦使用100多個電報碼,在于龍眼里均不在話下。
勤懇敬業展價值
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銀行、金融、國際貿易、酒店業都在蓬勃的發展,在通訊還不發達的那個年代,沒有電話、沒有微信、沒有電子郵件、沒有APP,作為實現信息交流和條款約定的重要工具——電報,成為企業和個人客戶,快速傳達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時間,郵電局不管是前臺接待發電報的客戶,還是后端操作完成發出的電報,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級。
面對企業的需求,于龍自告奮勇,加入了電報班,成為了電報班中的一員。在一次大夜班中,凌晨4點多,于龍接到了一位叫史密斯的英國客戶的故障咨詢。只聽電話那頭傳來焦急的聲音:“我的燈不亮了,燈不亮了!”于龍說:“燈不亮了,請問是設備燈嗎?”史密斯說:“是燈不亮了!”于龍說:“是電燈不亮了嗎?現在點著蠟燭嗎?”史密斯急了:“是燈不亮了!” ……終于,在翻譯的幫助下,于龍明白并解決了史密斯先生電報設備燈不 亮導致無法發報的問題。
此時,于龍也陷入了沉思:面對越來越多的國際客戶,我除了有過硬的專業素養,還需要懂得英語,才能更快更好的解決客戶問題。從此以后,在于龍的工作位置上多了一本英語書,工作之余自學英語成了他的又一愛好。
勤懇好學的于龍,很快成為了電報班班長,他一直記著師傅的匠心精神,在繁雜的工作中,統籌安排,精干巧干;工作之余培訓年輕員工,學習軟件技術和支撐維護技能,為他們排憂解難,成了大家眼中值得信賴的于大哥。
有一次,鷺江賓館的一個服務員,由于疏忽,未在客戶結束使用電報機后,將其及時關閉,導致國際電報持續接通了11個小時。當于龍看到了設備的告警信號時,立即聯系到了那位服務員,在確認無使用需求后,快速關閉電報機。當時國際電報每分鐘9.6元,這單11個小時的電報產生了6336元,當服務員聽到這天價話單的金額時,哇~的放聲大哭,這可是她不吃不喝,工作10年也賺不到的錢??!
電報話單不僅是內部的費用計算,還涉及到與國際的網間結算,面對這一突發的棘手問題,于龍趕緊找到上級公司上海電信,經過客戶方的明確確認,對未實際使用的4288元進行調減,同時協商解決了網間結算的問題……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都在于龍細致從容,多方協調下一一解決。正因為這份從容,他才能完全專注于當下,成為人人稱道的好班長、好大哥。
順應變遷,歷久彌新
匠人易得,而匠心難獲,真正獨具匠心的“匠人”鍛造,是必先經歷身體的痛苦和疲倦,而內心卻始終保有平靜與怡然。
隨著通信業發展和數據局的成立,電報業務結束了她的電信使命,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業務重組和架構的調整下,于龍來到公眾客戶組的業務支撐小組,輾轉承接了客戶投訴、客戶咨詢、報賬結算等工作。在報賬結算工作中,由于終端報賬、代辦費報賬、代收話費結算等,涉及部門多、規則繁瑣、時限時效性各不相同,千頭萬緒。此時已是不惑之年的于龍,感到了疲倦和吃力。但是,他告訴自己:工作與房子一樣墻漆剝落,塵埃聚集,我們要像匠人般掃其塵埃、去其糟泊,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歷久彌新。
在困難面前,于龍靜下心來,學習使用工具、統籌安排工作、運用團隊協作,理順了各項工作的流程時間點,終于在他的“鍛造”下,各項報賬工作有條不紊地運作起來!很快,于龍的報賬結算成為接續著前端部門和后端賬務部門的賬款和結算的樞紐,他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統籌處理紛繁的賬務,大家都親切的叫他“萬金油”“、“萬能開關”!
老驥伏櫪自奮蹄,志在千里領路人
2014年,在互聯網化思維,倒三角集約支撐的大形勢下,作為結算業務骨干的于龍,加入業務支撐中心,承接酬金集約支撐工作。
作為一個有著豐富經驗的酬金報賬員,于龍深知酬金是由各渠道各自付款,存在規則多、部門多、人員多等問題,累計涉及12個部門,46人,酬金規則717條,導致驗證難度及工作量大,支付進度較慢,集約支撐迫在眉睫。
于龍帶領酬金集約團隊協同企業信息化部,完成酬金規則梳理717條,清查未簽約代理商306家,創新建立了手工酬金審批流程化、酬金透明化、酬金累進稅率嚴謹化、合同查詢規范化四大酬金支撐舉措,快步推進酬金集約報賬的支撐進程。經過2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了分公司傭金的集約支撐結算,精確稽核規避酬金支付風險。通過系統展示和人工輔助相結合,實現了快速、高效、統一的酬金支付目標。
2015年9月,于龍所在的業務支撐中心迎來了校園秋季營銷大促、光寬帶大會戰、天翼3G升4G三大業務受理高峰,對業務支撐中心的工單錄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壓力,部門中所有人員均投入到了工單支撐受理中。作為一名53歲的老員工,于龍不甘示弱,利用周末時間,主動學習工單受理操作手冊,參與到工單支撐受理中,充分發揮了一 名老黨員的先進性和榜樣作用。
用千百倍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園香
作為團隊的先行者,于龍時刻不放松自己,努力學習,也深知將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從業經驗,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團隊內新成員,讓酬金集約支撐小組成為一個業務過硬、能力過硬、勇于創新的團隊,又是自己的一個重要使命。
隨著酬金集約支撐項目的不斷增加和人員的陸續補充,每一位新成員都尊稱于龍“于師傅”。在每位新成員的培訓時,于師傅總會為大家先上一堂生動的職業修養課,告訴每一位徒弟作為電信人的職業操守,須擁有為了把事情作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愿望,追求極致、精益、創新。在師傅的教導下,團隊里涌現出了自強上進的好徒弟,有集團級優秀畢業生,有省優秀黨員,多個的金牛獎個人。
在和于師傅的談話中,師傅告訴我,他是一個老老實實,本本份份的電信人!這質樸的語言,讓我看到一名見證了電信企業發展變遷的員工。他以“匠心”鍛造自己,為推動企業發展默默奉獻,在臨近退休的時光里,發揮著一名老黨員、資深電信人的光和熱。
(中國電信廈門分公司 張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