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重聊:通信網絡架構
2014/12/28 14:54:21一、前言
近年來,OTT業務迅速發展勢如破竹,徹底改變了整個通信市場的游戲規則。盡管業界對OTT的看法和態度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挑戰與機遇并存”?v觀目前世界各地通信運營商應對OTT的方式,大致可以歸為合作、自研、收費和封殺四種模式。
(1)合作模式:13年8月廣東聯通與騰訊聯合發布的微信沃卡。
(2)自研模式:12年5月西班牙電信推出應用TUMe。13年8月,中國電信和網易聯合發布的易信,并在其14年11月發布的3.0版中首次新增了專線電話功能。
(3)收費模式:13年初,谷歌因發布OTT發送的數據流量而向法國電信付費。同年,中國移動與騰訊就微信是否應該收費也展開了激烈討論,直到14年11月,騰訊推出微信“電話本”, OTT對運營商通信服務的加速替代話題再次熱議。
(4)封殺模式:12年7月,韓國通信委員會批準韓國運營商可以向OTT語音服務提供商收取費用,也可掐斷OTT語音流。14年3月,中國移動發布消息稱將推“融合通信”,直面微信競爭,加快了通信業“全流量時代”到來。
接下來,本文將從國內電信運營商通信網絡架構出發,提出對通信網絡樹形架構的見解,并梳理和分析OTT業務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關系。
二、通信網絡樹狀結構
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國內電信運營商通信網絡架構的樹形結構更加清晰,如下圖所示:
圖1 通信網絡樹形結構示意圖
移動通信網絡就像是一棵樹,這棵樹通過基礎資源池(如局房、動力、光纜等)的根莖獲取養分,通過樹干(即傳輸網)傳送養分,再通過樹枝脈絡(數據網,如移動CMENT、電信ChinaNet、聯通CNUniNet)將養分送達末梢枝葉,最終末梢嫩綠枝葉上(核心網、業務網、應用平臺等)結出累累碩果。
三、OTT業務與運營商關系
這棵“通信樹”一直以來的長勢都很好,可是近年出現的OTT業務,就像長在這棵樹上的藤蔓或接枝,可能會影響到這棵樹未來的持續健康生長,于是通信業界開始對這棵樹產生擔憂,甚至國外一些運營商高呼:“誰動了我的奶酪?”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很多用戶開始使用基于OTT的APP應用軟件進行溝通交流,如北美的Skype/ WhatsApp、西班牙的TUMe、中國的微信/易信等,市場研究機構Infonetics Research在其最新出爐的報告中指出,全球OTT移動VoIP用戶在2013突破10億關口,運營商傳統的短信和電話業務將受到巨大影響。
難道運營商自己多年辛苦建立的通信網絡,轉瞬之間就成為他人的嫁衣嗎?面對發展勢頭迅猛的OTT業務,《經濟學人》文章指出,運營商們只有兩個選擇:“封殺它們或者加入它們”(Joyn them or join them)。
筆者認為,運營商與OTT業務的關系大致可以歸為藤蔓纏繞的寄生關系、嫁接的相生關系兩種情況。如下圖,藤蔓纏繞如果通過砍伐的方式抑制其生長,反而適得其反,藤蔓越長越猛,最后連樹木本身也可能會被吞噬掉;通過嫁接方式則不然,充分利用這棵樹本身養分,同時又不妨礙這棵樹的正常生長,最終樹上枝葉及嫁接枝葉都結出碩果,相得益彰。
圖2 通信網絡樹形結構示意圖
未來,基于OTT的APP應用將會越來越多,筆者認為,OTT與各運營商應該是嫁接關系,而非藤蔓纏繞,不應當做洪水猛獸一棒打死,反之如果處理得好,將會是一種良性的相生關系,正如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的這棵蘋果樹,歷經24年,通過嫁接精心培育,最終長出200多個不同品種蘋果,結出累累碩果!
四、小結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11年前后,當時國內三大運營商為應對移動互聯網時代數據洪流,分別提出了各自策略:中國移動提出全新戰略——“智能管道、開放平臺、特色業務、友好界面”,并于14年啟動“融合通信”建設;中國電信則提出要向“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的移動互聯網經營模式轉變;中國聯通基于開放、協作、共贏的理念,提出“WO+開放體系”的創新構想。盡管三大運營商的定位和對策各不相同,但都表述了一個共同觀點——搭建開放平臺。且不論平臺采取收費或是免費形式,它都有可能成為在這棵經營多年通信樹上嫁接新品種的有效方式。
TAG:
評論加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