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推動了40載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是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是誰,見證了通信發展的日新月異,是通信行業不辭辛勞的建設者;是誰,在上海這片土地上書寫了上海電信的改革篇章,是每一個電信人。
如果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一場改天換地的社會革命,那么改革開放給上海電信帶來的變化就是一次次日新月異的通信升級。
從固定電話到VoLTE,從尋呼機到全網通智能手機,從撥號上網到千兆之城,上海電信提供的產品、技術、服務,經過數十載的不斷完善,已經完全達到了全球的最先進水平。
每一位曾經和現在的上海電信同仁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上海電信的改革開放歷史就是每一位電信人的奮斗史。以下三位電信員工是萬千電信人中既平凡又出色的一份子。之所以平凡,是因為他們身上沒有任何讓人引以為傲的天賦;之所以出色,是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了企業的轉型發展和個人的出類拔萃。
所有變革,最終都落到人的身上;最終,再由人推動變革。
徐珺:
在堅守中轉型的線務員
徐珺的故事,幾乎每個電信人都曾聽過。在長達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徐珺堅持著平凡的一線工作,堅守在線務員崗位上,同時在這個崗位上實現了自身的一次次轉型。他不是天才,更非全能,但是他走的每一步都叫人驚訝。他還線務員一個輝煌的名字,也呈現給上海電信一個成功的轉型榜樣。
1996年,17歲的徐珺來到西區局實習,沒想到這一待就是22年。徐珺回憶,那時的他騎著一輛28寸的自行車,馱著引入線和室內線,挎著小綠包、大白包,跟著師傅們走街串巷,學習電話的安裝和維修。
當時線務員有兩個真理:第一個真理是“一把斜口鉗打天下”,因為電話業務單一,牛人可以用一把斜口鉗解決所有問題;第二個是“靠天吃飯”,當時線務員們害怕黃梅雨季,因為故障會增加,有干不完的活。
線務員不能只是簡單地裝裝電話!這是徐珺給自己下的第一條軍令。他意識到電信技術日新月異,線務員傳統的技能早已捉襟見肘,ISDN、ADSL、天翼通等新業務,不斷挑戰著線務員的知識極限。
于是,徐珺用盡所有工作積蓄,在家中18平方米大的“蝸居”中硬是攢出兩臺電腦、一臺蘋果機。徐珺把三臺電腦組成局域網,開始向網絡世界發起探索。從這開始,徐珺的業務水平突飛猛進,當同事們還剛剛在數字終端技術上起步時,徐珺已經以第一的成績通過資格考試,成為他向往的數字終端線務員。
數字終端線務員并沒有徐珺想象中那么“有趣”,因為這是一份站在新技術前沿的工作,所有的摸索都通過無數個為用戶忙至深夜的服務提煉而來。徐珺在回憶里常有這樣的片斷:“那段時間,不管是踏著晨曦,還是頂著星斗,我的心情都是快樂的,因為在我的數字終端維修技術的儲蓄罐里,又多了一枚硬幣!
2009年,在從事13年線務員生涯駕輕就熟后,在獲得榮譽無數、風光無限后,徐珺低調地收斂起全國勞模的光芒,以一個蹣跚學步的生手姿態站在了又一個開拓的“零點”。
那一年,上海電信開始建設城市光網,為了突破入戶瓶頸,公司邀請日本協和通信公司線務員來上海做入戶施工演示,徐珺和伙伴們就利用雙休日偷偷溜去學習。2011年,公司成立FTTH攻堅隊,探索適合中國光纖入戶的方法,團隊帶頭人就是徐珺。他們自己動手制作穿管器和牽引繩,提高了暗線入戶成功率,形成了多個百分百暗線入戶小區。上海早已成為中國光網第一城,并在不久前建成“千兆第一城”。
有一種奇跡來自執著。通信時代日新月異,徐珺一直沒有變,因為他始終堅守在線務員這一崗位上。但徐珺卻又一直在變,因為在時代的變革中,他從沒有停下過腳步。
徐倩雯:
從電話到互聯網時代,114一直都在
1982年,全國特業臺號碼統一為3位數,市話查號臺為114,一直沿用至今。114查號臺幾乎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徐倩雯,是千千萬萬114話務員中一個熟悉的名字,從1995年當上114話務員以來,徐倩雯接聽電話超過100萬個。
1995年,正是上海電話大發展時代,114查號電話非;,作為114話務員,徐倩雯可以說趕上了一個好時代,他們非常地“被需要”,那時,徐倩雯每天要接1000多個電話。
在互聯網還不普及的時代,完善114數據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時,在上海,每天都會冒出許多新企業,也會有許多老單位搬遷、改換招牌,114必須實時跟進信息。為此,徐倩雯有了許多“怪習慣”,坐上公交車,她不是看業務書籍、背英文單詞,就是打開“隨身聽”揣摩優秀話務員的服務錄音,學習電臺電視臺主持人駕馭語言的能力。和男朋友逛馬路時,她不忘隨時隨地記錄馬路上的門牌號、電話號碼,就為了幫114的數據庫補齊每一個細小漏洞。她也因此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喝珖畔a業系統勞模、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2006年,順應中國電信集團向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轉型,114升級為“號碼百事通”。徐倩雯和同事們肩上的任務也變得不同,114推出了訂餐熱線、預訂年貨、訂購臺灣水果等服務,“最火的時候,114每天的訂餐電話就達六七千次以上,指路服務更多達1.6萬多次!痹谝苿踊ヂ摼W普及之前,114是人們隨身的無所不知的搜索引擎。
即便到了今天,人們對114的需求沒有那么旺盛,徐倩雯和同事們依然堅守著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畢竟電話隨時都能撥打,而上網則多少還會受到條件限制,同時一些需要人工推薦的服務,例如名醫導航等,仍然受到市民的喜愛和依賴。
對于徐倩雯來說,114依然在新時代下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耙坏嗡鯓硬拍懿桓珊?把它放到大海里!”徐倩雯說,114只要繼續為百姓提供最貼心、最溫暖的服務,那么114就會一直都在。
周學明:
新時代產業機遇前迎風而立
為什么電信運營商在行業人士眼里總有技術不行、研發不行的陳舊印象?電信運營商如何擁有和把握自己的核心技術?改革開放40年,電信運營商逐漸站在通信技術的潮頭浪尖。周學明是公司的技術高手,并當選2017年“上海工匠”,如今他腦子正琢磨著這些問題,他說,對公司的發展很有信心,抓住了固定電話大發展、光網城市等歷史機遇的電信運營商,在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時代產業機遇面前,在網絡、計算、存儲、安全等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001年,周學明來到上海電信,第一份工作在武勝路機房值班。這是那個年代許多年輕人剛進公司時的共同經歷,面對的是大段寂寞的時光,是對機房內壓抑環境和噪音的煩悶。
對于20歲的周學明來說,他腦子里想的是,如何對眼前這些機架上的“大家伙”加深了解。周學明從最不起眼的設備說明書開始鉆研,CPU溫度、濕度……每個參數成為周學明學習數據通信和IP網絡的啟蒙老師!邦H具挑戰的是網管說明文檔,全英文的,我就一點一點啃!敝軐W明回憶,正是一點一滴的積累,讓自己在ATM交換機、信源交換等領域初具技術能力。
在電信工作的18年中,他眼看著華為等中國通信企業與改革開放一同崛起,從原先只能負載50M、100M的路由器,到大型堆疊式路由器;從2G、3G到4G,華為無線設備成為性價比最高、功能最多的選擇。
也許正因為周學明羨慕華為那樣的技術突破,所以他對技術的追求似乎永遠沒有止境,對于電信網絡,他要求自己全城全網傳輸層面的各個環節都要懂,接入層要懂,傳輸層也要懂;除了自學軟件編程等之外,他連最時髦的區塊鏈等技術都做了研究,他一直在琢磨,這些技術到底對電信現有的網絡和業務有沒有幫助?能不能生成符合電信基因的新產品?
周學明的信念是,什么事情都自己動手做一做。他打開樓板放過光纜;焊接過2M電纜;用戶方案從不被外包商牽著鼻子走,而是自己先寫一遍方案,通過專業的技術實力征服用戶。
2015年,周學明迎來了新挑戰,他開始組建團隊進行SND網關研發。別看SDN網關只是一個小小的網絡設備,但其肩上卻承載著中國電信實施“CTNet2025”的使命,SDN網關是更靈活、更智能的下一代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之一。
與過去“自己動手”不同,這次他和團隊要“動手”做的是一件商用級的產品,從硬件到軟件,全部都要自己來。未來成千上萬家庭用戶都會用上這款產品,任何一點點瑕疵都絕不允許出現,F在周學明終于可以自豪地說,“在SDN網關產品上,我們電信掌握了核心關鍵的軟件代碼,可以為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
2018年,周學明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端到端品質提升”P2總經理項目組,對周學明而言,他的“技術思維”必須再次升級到“全局思維”:“在新的舞臺上,我站上了更高的視野,我看到了很多市場機遇,關鍵是我們是否具備把握機遇的能力?”周學明信心滿滿地說:“我對電信有信心!”
推薦閱讀:
深圳電信寬帶、重慶電信寬帶、昆明電信寬帶、貴陽電信寬帶、長沙電信寬帶、成都電信寬帶、廈門電信寬帶、上海電信寬帶、北京電信寬帶、呼和浩特電信寬帶、拉薩電信寬帶、石家莊電信寬帶、沈陽電信寬帶、長春電信寬帶、哈爾濱電信寬帶、濟南電信寬帶、合肥電信寬帶、杭州電信寬帶、武漢電信寬帶、福州電信寬帶、南昌電信寬帶、?陔娦艑拵、南京電信寬帶、南寧電信寬帶、貴陽電信寬帶、烏魯木齊電信寬帶、蘭州電信寬帶